外资机构纷纷发声力挺A股
在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首先要想的就是怎么安顿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
在一众兄弟姐妹中,有一个妹妹宋太祖始终放心不下。
说起她的经历,让人心生怜悯,新婚不久丈夫就因故去世,留下她自己寡居在家,也许你在了解后,便能明白宋太祖后来的“良苦用心”了。
空洞的形象与生动的侧面:正史与文人笔记中的“赵匡胤妹妹”
据《宋史·秦国大长公主传》所载,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封同母妹为燕国长公主,宋真宗追封为大长公主,宋哲宗元符三年改封秦国大长公主;因其谥号为“恭懿”,宋徽宗政和四年又改封恭懿大长帝姬。
《宋史》于《秦国大长公主传》之后附《陈国长公主传》,传主即燕国长公主的姐姐,尚未及笄便早夭,其“陈国长公主”“荆国大长公主”“恭献大长帝姬”等封号均为追赠。至于陈国长公主与赵匡胤的关系,则有姐弟和兄妹两说。
而无论是何者,陈国长公主“未笄而夭”却是确定的,各书所载大致相同。这也就意味着,陈国长公主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虽然她也是赵匡胤的妹妹,但在正史的叙述中,与“赵匡胤妹妹”“宋太祖御妹”相关的事迹一般都指向燕国长公主。然而正史关于燕国长公主的记载,也不过是寥寥数行和零星碎片:
以上为燕国长公主在《宋史》中的本传,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受封情况,其二是婚配情况,其三是死亡情况。在宋朝或者说中国历朝公主传中,这三项乃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内容,视具体情况而有所增损。
燕国长公主的死亡情况还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她与兄长的感情应该较为深厚,至少可以说贵为宋朝开国皇帝的赵匡胤,给与了自己亲妹妹一定的善待。
如果此传所载之“太祖临哭,废朝五日”稍显平淡和制式化,尚不足以为证,那么《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就显得更为生动和更具人情味:
除此之外,《宋史·太祖本纪》《续资治通鉴长编》均载:“(乾德四年四月)庚申,幸燕国长公主第视疾。”这些都可以作为佐证。当然,这几条史料的主角是宋太祖赵匡胤,而燕国长公主的意义,只在于凸显其皇兄能够敦孝悌、重人伦。除了生病和薨逝的时间、安葬的地点,这几条史料未再透露燕国长公主的任何信息。
在正史简单而琐碎的记载中,除了与赵匡胤的兄妹感情,燕国长公主值得关注的还有其婚配情况,即初适米福德,福德卒,于宋太祖即位后再适高怀德。
米福德生平暂不可考。高怀德乃是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开国功臣,累立战功。
《宋史·高怀德传》谓其“忠厚倜傥,有武勇”,“练习戎事,不喜读书,性简率,不拘小节。善音律,自为新声,度曲极精妙。好射猎”云云,将其性格、品行、喜好、才能等交代得颇为清楚。与燕国长公主的传记相比,高怀德的传记显然更为生动具体。此传虽也载有高怀德尚燕国长公主及长公主薨逝二事,但主要是为了说明高怀德“驸马都尉”号的封废情况,均是一笔带过,并无具体详细的描述。
至于二人的婚姻生活和夫妻感情,仍旧难以从中探知。而燕国长公主的婚姻留给后世最有价值的议题,便是宋朝妇女再醮和守贞的问题。古人对此已有关注和论述。袁枚《随园随笔》卷十三“改嫁”条,即引秦国大长公主(燕国长公主)再醮之事。沈家本《寄簃文存》卷三《再醮妇主婚人说》一文有谓:
事实上,宋朝对妇女再醮的行为较为宽容,妇女守贞的观念在这一时期尚未被普遍接受和遵行。
因此,尽管宋朝公主再醮者的数量和比例远低于唐朝,但从整体上看,宋朝妇女改嫁的情况并不少见。只不过因为燕国长公主和荣德帝姬身份尊贵,正史有传,所以其事迹更为人所关注和熟知而已。
综上可知,本文所论述的这位宋朝女性,其在正史中的身份是公主、宋太祖的妹妹,又先后成为米福德和高怀德的妻子;而其在正史中的事迹则仅有受封、孀居再嫁、生病和薨逝。这些信息所拼凑出的只是一个空白的剪影,而非有血有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她曾被封为燕国长公主、燕国大长公主、秦国大长公主和恭懿大长帝姬,却没有留下真正的名字。即便身份尊贵,又或者正因为身份尊贵而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她也同样属于“历史失语者”。其真实的性格、喜好和才能,以及一切个性化、私人化和情感化的信息,均湮没在男性的历史叙述之中。官方对她的正式评价,可见《皇妹封燕国长公主制》:
此类制诰公文不仅格式固定,内容亦颇为相近。“柔嘉居质,婉嫕有仪,动遵图史之规,步中珩璜之节。”
相比之下,文人笔记中的相关记载要更为生动有趣和鲜活可感。
司马光《涑水记闻》载云:
此条乃司马光闻之于王衍粹,后世文人笔记多有转录。《宋朝事实》“宣祖女·陈国长公主”条即引之,并谓:
《炙砚琐谈》亦谓:
宋朝获封“魏国长公主”者,均为赵匡胤的儿孙辈,绝无引面杖追击他的可能。
据前文所引之史料可推知,“陈桥兵变”之时,燕国长公主(秦国长公主)业已成年,而年长于她的陈国长公主自然是早已夭亡。若此事为真,则引面杖追击赵匡胤的只能是燕国长公主,在传播时产生了“太祖姊”“魏国长公主”等讹误。
若此事乃是虚构谣传,那么或者是传播中出现了以讹传讹,又或者故事的原貌便是如此。无论何者,至少这三条材料有可能在正史之外,呈现了身为赵匡胤妹妹的燕国长公主的另一个侧面。她性格泼辣、行事果断,竟比赵匡胤更多几分大丈夫气概。
这种个性与行事风格,明显与“柔嘉居质,婉嫕有仪,动遵图史之规,步中珩璜之节”不符,但与其在戏曲小说等作品中的形象却是相近的。
虚构的个性化形象:戏曲小说等作品中的“赵匡胤妹妹”
正史对赵匡胤妹妹的记载乃是官方的、正统的,无疑具有权威性和确定性。然而制式化的表述以及有意无意的遮蔽或轻视,却消解了这一人物的真实个性,使其生平几近空白,亦使其形象显得空洞模糊,给人以距离感和不真实感。
文人笔记收录的事件源于道听途说,真假尚难考辨,“太祖姊”“魏国长公主”等说法又强化了其模糊性和虚构性,但此事所呈现的细节性和生动性,却在戏剧性和趣味性之外,彰显出对特定真实性的追求。
相关的戏曲小说等俗文学艺术作品采用并强化了这种叙述方式,即以正史为大框架,融合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以及同题材作品的内容,给人物以相对个性化的设定,通过具体的事件塑造和表现人物,尽可能地在虚构的情节中创造出艺术的真实感。
目前已知含有“赵匡胤妹妹”这一角色的古代戏曲小说等俗文学艺术作品,主要集中于清代,形式有小说、鼓词、弹词、木鱼歌、戏曲等。
其中有以这一人物为重要配角者,如小说《宋太祖三下南唐》(又名《赵太祖三下南唐》《第一侠义奇女传》)、鼓词《双锁山》,以及连台本大戏《三下南唐》等。而以其为主角的作品,则有折子戏《花园对枪》(又名《花园扎枪》《花园比武》《游园比武》)等。
此外,还有一部分只是简单提及或稍作叙述,如在吴璿所作小说《飞龙全传》中,赵匡胤的妹妹实际并未出场,只在作者或叙述者的叙述中出现;而在无名氏所作弹词《十粒金丹》(又名《第一奇女》《宋史奇书》)中,她也只是作为承上启下的人物在第一回出场,被用来交代前情、说明原委,以便展开正文的叙事。总体而言,这些作品中的“赵匡胤妹妹”不仅被称呼为“御妹”“王妹”“皇妹”“王姑”“皇姑”“公主”,还有了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个性化意义的名字。
除了在《飞龙全传》中是“赵玉容”,其名均为“赵美容”或“赵美蓉”,而“赵美容”的流传度和接受度明显更高,因此也更为人所熟知。从燕国长公主到赵美容,“赵匡胤妹妹”经历了一个具象化的过程,与正史中空洞模糊的剪影相比,其形象变得较为具体丰满、真切可感。
“下南唐”故事中的赵美容已与高怀德成婚多年,育有一子高琼字君保(宝)。她既是赵匡胤的妹妹、宋朝的公主,亦是人妻、人母,对兄长和宋朝忠心耿耿,与高怀德感情甚笃,对高君保(宝)严慈兼施,对刘金定爱惜欣赏。总体而言,赵美容乃是忠勇刚烈、开通明理的女英豪。
在赵匡胤被困寿州,高怀德又为妖道迷惑而变节投唐之际,她与一干女眷领兵出征南唐,于阵前劝夫、骂夫,动之以恩情,晓之以大义,与前文所引《涑水记闻》中引杖击赵匡胤者的形象较为相似。在鼓词《双锁山》中,高怀德奉旨出京修葺古庙,途中因遭叛将王彦升伏击而身亡。
赵美容自高怀德出行之后便一直担忧思念,当得知噩耗后不禁悲伤恸哭,情真意切,动人肺腑,足见夫妻情深。
然而在戏曲小说等作品中,新婚时的赵美容乃是一位刁蛮公主,她与高怀德则是一对欢喜冤家。这是因为高赵二人的身份地位存在差距,且是女高于男,赵美容所象征的皇权或王权对高怀德所象征的夫权或男权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威胁。在传统社会中,这并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但在民间叙事的领域,这种矛盾被转化或简化为性格上的冲突,最终又演变为对错之争。
“对”的一方必然会获得同情、理解和支持,只要这一方胜利,“错”的一方能知错并改正,问题就迎刃而解。
一般民众虽欣羡皇权或王权,却又心存畏惧,对他们而言,占据道德高点的自然应该是象征夫权或男权的一方。
因此,在经典折子戏《花园对枪》中,赵美容的性格被设定为刁蛮任性、不知分寸、欺人太甚,她显然是“错”的一方。高怀德将之打败,使之顺服,便显得大快人心、合情合理。此折戏喜剧趣味浓厚,且充分迎合了世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故而深受世人喜爱,流传颇广,成为粤剧、湘剧、汉剧、秦腔等地方戏的保留剧目。
各种俗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赵美容,已是改编、创造、敷演和融合之后的结果,其人生轨迹与正史所载燕国长公主的生平经历有所不同。如高赵二人成婚于宋朝建立前、赵不是再醮之妇、高先亡于赵等,均与史书记载出入较大。虽则如此,赵美容的故事基本遵循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因而具备艺术的真实性。
尽管不同作品对赵美容的塑造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下南唐”和“花园对枪”等故事中,她都身怀武艺,且能领兵出征,于沙场杀敌。
这种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题材特色。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末至清代,英雄传奇题材的戏曲小说等作品塑造了一批女性英雄和女将。她们在武艺、谋略上可比肩甚至胜过同类作品中的男性英雄和男将,有的更是决定战事成败和国运兴衰的关键人物。
其中塑造得最成功、最经典和最广为人知的,当属樊梨花、穆桂英、陶三春和刘金定等。与之相比,赵美容形象虽有不及,但同样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和女性将领。这些女英雄、女将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英雄传奇题材的特点,大多具有神道因素和奇幻色彩,热衷于展示和宣扬道教方术及思想,《宋太祖三下南唐》《双锁山》等作品即是如此。
在阴阳相制、五行生克等观念的统摄之下,《宋太祖三下南唐》中的赵美容与陶三春、罗凤英、李赛华、佘赛花等人组成了五老阴将,与以刘金定为首的五少阴将相配合,破妖阵,杀妖道,以阴制阳,平定南唐,发挥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此类题材中的女英雄、女将与才女、侠女等一样,均属“奇女子”范畴,在满足猎奇心理之余,亦在一定意义上承载了世人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当然,对不同的作者和受众而言,此类女性形象的意义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秦淮墨客《杨家府演义序》说道:
此段文字虽肯定了杨家妇人女子“怀赤心白意”,能“摧强锋劲敌”,但其重点在于赞颂杨令公传家有道,杨家不仅英豪男儿辈出,连女性也能忠勇报国。
秦淮墨客强调的是“忠勇”之美德,杨门女将最大的价值便在于展现了这种品德和情操。其中依然透露出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宋太祖三下南唐》第一回则写道:
以上诗、文传达了女子亦可建功立业和辅佐盛世的观点,与秦淮墨客序文相比,似乎更为开通。
然而作者立足点在于传“奇”,这一帮奇女子以阴人之身佐国,自然是千古罕见,超迈古先,其意义则在于可助“上苍佑贞洁以范风化”,“令纲纪一新”,使阴阳和谐。相比之下,同样塑造了许多女英雄和女将的英雄儿女题材作品,亦主张“修德不必皆须眉,建功不必望冠弁”,但对于女性作家和受众来说,这些女性形象抒发了她们对广阔天地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她们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以及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理想。正所谓:“娇儿具此非凡志,赛过须眉男子行。”
经过戏曲、小说、鼓词、弹词等俗文学艺术作品的改编演绎,“赵匡胤妹妹”拥有了具体的姓名和丰富的事迹,多个不同的侧面组合成有个性、有情感的“赵美容”。
这一个性化、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尽管主要是虚构的产物,但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符合逻辑实盘配资盘,或者说与世俗的想象和认知相契合,具有艺术的真实性,因而并不显得虚假。随着俗文学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民间图像亦成为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传播媒介。而民间图像在表现赵美容及其故事时,因受艺术形式、物质载体、传播方式和传播目的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也会呈现不同的价值意涵。
燕国长赵美容公主赵匡胤高怀德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线上实盘配资app_杠杆炒股app_股票配资app观点